钢水取样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64988.html阅读: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钢水取样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钢铁冶炼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水取样器。
【背景技术】
[0002]钢水取样器广泛应用于炼钢电炉、转炉、连铸、二次精炼等工艺过程中,可以快速取出的成型钢样供光谱仪进行成分分析。目前的钢水取样器一般存在以下问题:I)取样器所取样品脱模后,壁面为斜面,不适宜用夹具夹持,制样时还要将其加工成直面,延长了制样时间;2)取样后不容易摔开,费力费时。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钢水取样器,该钢水取样器不用设置斜面即可轻松脱模,不用强摔即可得到钢样,操作简单,效率高。
[0004]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种钢水取样器,包括挡渣帽、石英管、树脂砂、陶瓷圈和金属片,金属片分别设在陶瓷圈的两侧并围成封闭的钢样室,树脂砂将陶瓷圈和两个金属片包裹起来并压紧固定,石英管的出口端与钢样室连通、入口端穿出树脂砂,挡渣帽固定在树脂砂上并将石英管的入口端盖住。
[0006]进一步地,陶瓷圈侧壁上设有通孔,石英管出口端配合的插入通孔中。
[0007]进一步地,金属片为圆形,陶瓷圈呈圆环状,金属片与陶瓷圈外径相等且同轴。
[000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09]1.使用时,将该取样器深入到金属液中,挡渣帽融化后,钢水通过石英管进入钢样室,然后取出取样器摔碎即可得到金属样品;将陶瓷圈与两个金属片配合围成钢样室,由于受热时陶瓷圈不会和两侧的金属片粘合在一起,所以轻摔即可将两个金属片和陶瓷圈分开,分开后即可完全脱模,不用设置斜面即可轻松脱模,不用强摔即可得到钢样,操作简单,效率高。
[0010]2.通孔不仅起到连通石英管与钢样室的作用还可以将石英管定位固定,通孔设在陶瓷圈上使金属液从中间位置进入钢样室,保证了钢样的均匀。
[0011]3.圆形无锐角,防止了钢样的应力集中,金属片和陶瓷圈外径相等且同轴,保证了得到圆柱形的钢样,便于后续处理。
【附图说明】
钢水取样器的制造方法
[0012]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视图。
[0013]图中:1-挡渣帽;2-树脂砂;3-石英管;4-金属片;5-陶瓷圈;6_钢样室。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0015]如图1所示,一种钢水取样器,包括挡渣帽1、石英管3、树脂砂2、陶瓷圈5和金属片4,金属片4分别设在陶瓷圈5的两侧并围成封闭的钢样室6,树脂砂2将陶瓷圈5和两个金属片4包裹起来并压紧固定,石英管3的出口端与钢样室6连通、入口端穿出树脂砂2,挡渣帽I固定在树脂砂2上并将石英管3的入口端盖住。使用时,将该取样器深入到金属液中,挡渣帽I融化后,钢水通过石英管3进入钢样室6,然后取出取样器摔碎即可得到金属样品;将陶瓷圈5与两个金属片4配合围成钢样室6,由于受热时陶瓷圈5不会和两侧的金属片4粘合在一起,所以轻摔即可将两个金属片4和陶瓷圈5分开,分开后即可完全脱模,不用设置斜面即可轻松脱模,不用强摔即可得到钢样,操作简单,效率高。
[0016]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陶瓷圈5侧壁上设有通孔,石英管3出口端配合的插入通孔中。通孔不仅起到连通石英管3与钢样室6的作用还可以将石英管3定位固定,通孔设在陶瓷圈5上使金属液从中间位置进入钢样室6,保证了钢样的均匀。
[0017]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金属片4为圆形,陶瓷圈5呈圆环状,金属片4与陶瓷圈5外径相等且同轴。圆形无锐角,防止了钢样的应力集中,金属片4和陶瓷圈5外径相等且同轴,保证了得到圆柱形的钢样,便于后续处理。
[0018]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钢水取样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挡渣帽、石英管、树脂砂、陶瓷圈和金属片,金属片分别设在陶瓷圈的两侧并围成封闭的钢样室,树脂砂将陶瓷圈和两个金属片包裹起来并压紧固定,石英管的出口端与钢样室连通、入口端穿出树脂砂,挡渣帽固定在树脂砂上并将石英管的入口端盖住。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水取样器,其特征在于:陶瓷圈侧壁上设有通孔,石英管出口端配合的插入通孔中。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水取样器,其特征在于:金属片为圆形,陶瓷圈呈圆环状,金属片与陶瓷圈外径相等且同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水取样器,包括挡渣帽、石英管、树脂砂、陶瓷圈和金属片,金属片分别设在陶瓷圈的两侧并围成封闭的钢样室,树脂砂将陶瓷圈和两个金属片包裹起来并压紧固定,石英管的出口端与钢样室连通、入口端穿出树脂砂,挡渣帽固定在树脂砂上并将石英管的入口端盖住。该钢水取样器不用设置斜面即可轻松脱模,不用强摔即可得到钢样,操作简单,效率高。
【IPC分类】G01N1/10GK205388540SQ201620063105
【发明人】张建, 崔相辉
【申请人】武汉理工大学
【公开日】2016年7月20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2日
相关技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条留言